2018年12月24日至28日,我院特聘兼职教授、美国佐治亚南方大学课程研究所何敏芳与课程与教学荣誉教授威廉·舒伯特为我院师生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专题交流。本次学术活动包括五场讲座和一场座谈会,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教师参加了学习活动。
讲座一:课程范式、视角及可能性
首先,舒伯特教授对报告题目做了简要的解释,认为对于课程的理解一定遵循着不同范式、视角的选择,也因此,课程在其类型和功能上表现出诸多的可能性。随后,舒伯特教授指出有关课程的几个中心问题,比如什么是值得学习的?什么是值得体验的?什么是学生需求的?等等。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为导向,舒伯特教授归纳出了包括意向课程、所教课程、空无课程、隐形课程、所学课程、应用课程、具身课程等十二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对每一种课程形式都做了具体的讲解,并与我院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互动。
讲座二:跨文化叙事探究
何敏芳教授从自己的学习经历开始,为大家展示了叙事的力量及叙事探究的魅力。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和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叙事探究取向。还以自己博士论文为例,展示了叙事探究中故事、图画、诗歌、音乐等素材如何使用问题,及如何展示叙事探究的研究文本问题。最后,何敏芳教授对同学们的疑问与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回应与交流。
讲座三:从课程视角来看教师教育和教师学习
舒伯特教授从Klidbard(1972)对课程的三种隐喻——生产、旅途、成长,对应不同的学习结果——目标导向、复杂性、建构开始,接着对目前学界探讨的六种课程取向进行了逐个解释。特别一提的是,舒伯特教授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一人分饰六种持不同课程取向的人,为大家呈现了不同的课程取向是什么,他变换角色后有时从教室前门进入,有时从后门进来,伴随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让大家既感轻松又能更好的理解讲座内容,缓解了英语听说的心理压力。最后,舒伯特教授从课程视角提出了六条教师教育和教师学习的关键维度。
讲座四:跨文化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和教师教育
首先何敏芳教授以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的课程四要素为主线,引出课程理论的不同视角。然后通过案例和图表的形式给大家分享了跨文化视角课程研究最前沿的三种研究方法,分别是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Culturally Relevant Pedagogy and Culturally Sustaining Pedagogies 以及在自己教学与研究生涯中对跨文化教师发展与教育的理解。最后何敏芳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亲切的互动,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还进行了拓展解释。
讲座五:跨文化叙事研究:学生、教师、学校和社区故事
何敏芳教授简要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跨文化叙事探究方法和叙事探究报告呈现形式,分享了她的博士生已经完成的一系列叙事探究作品。在何敏芳教授的鼓励下,我院四位博士生分享了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何教授循循善诱,启发这四位同学如何通过叙事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他们的研究。在报告过程当中,何教授不断鼓励大家要多读叙事探究的原著。此外,就运用叙事探究当中如何恪守研究伦理、如何克服研究者的偏见、如何确立可行的研究目标等,何教授分享了她的经验和心得。
12月26日下午,舒伯特教授与何敏芳教授在特教楼649会议室与学院青年教师就美国教育年会(AERA)投稿及参会信息进行了分享与交流。何老师分享了AERA不同主题投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及会议方的关注点,对于以后提高投稿命中率具有很大帮助。
12月27日下午,舒伯特教授与何敏芳教授在特教楼507会议室为青年教师与博士生做了如何进行英文论文写作的报告。两位教授分享了自己多年英文写作的经验及投稿的经验,并根据老师和博士生们在写作、投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回应。为大家提供了直接的英文论文写作与发表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