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故事】徐好好:大山深入有这样一所小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9-13浏览次数:86

大山深处有这样一所小学

               ——陇南徽县黑沟小学的调研总结

一、叫人好奇的黑沟小学

坐落于陇南市徽县大河店镇的黑沟小学,第一次进入我的视线是在20184月,当时我们正跟随周老师参与课题调研,课题组成员由来自甘肃省各地方高校的教师组成。调研途中,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和平老师在得知我与周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农村教育后,断断续续地为我们描述了黑沟小学谢军校长的教育事迹,并强烈推荐我们关注。一路所听所想,让我们对这个未曾谋面的校长产生了好奇,对这所虽处大山深处却十分出名的学校感到好奇,随后,我们就通过网络、微信群聊等方式,对这所学校和谢校长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别人的描述中,黑沟小学“鲜艳的五星红旗,洁白的院墙,平整的小操场,一排平房和一栋二层楼,4间教室,40名学生,院子里一盆盆花草整齐地摆放着”,谢校长是这“大山深处的一盏灯”,是“最美徽县人”,是“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他把学校变成花园,把学生当成孩子,和妻子在黑沟小学坚守40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后来,张老师给我们展示了黑沟小学的校园环境,这使我们更加惊奇:一个山沟里的学校竟然能办的如此精致与美好,学生竟能如此开心与快乐,不仅开齐开足了课程,还有很多乡土教学内容,谢校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扎根农村、为乡村教育默默耕耘?827日,终于有幸能够前往一探究竟,实属不易并十分满足。

二、看到的黑沟小学

带着无限的憧憬与些许愿望成真的感觉,我和师姐赵宁一起开启了这段“难以置信”的经历。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过如此朴实而缓慢的生活。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岭西麓,境内沟壑纵横。从徽县城一路向北,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颠簸一个小时,才能到达大河店镇黑沟小学。经历了“兰州——天水——徽县——黑沟”长达一天的车马劳顿,当黑沟小学真的出现在我眼前时,的确有几分难以置信。她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比照片中更精致,比报道中更有生气,虽已放学,学校里没有学生,但整洁的校园,绿色的草坪,一排平房和一栋二层小楼,满院子的花草和精巧的手绘墙,沐浴在阳光中,实在有些难以名状的美,让我瞠目结舌。学校外面,2015年才修建好的水泥硬化路面通向更远更深的地方,几只到处结伴行走的鸡,狗也很安然地趴在路中间休息,时不时有车辆打着喇叭经过,偶尔能看到小孩子出入小卖部买喜欢的零食,院墙根下几个老人在用听不懂的方言聊天,这是黑沟给我最初的印象。

 

 

 

这两周里,我曾想用最理性的自己,旁观他们的教育教学,无奈却用着最感性真诚的心,和他们交往。离开黑沟小学虽已多日,但这两周在黑沟小学发生的事情却仍然历历在目,从第一天与谢校长相见,他在徽县客运中心站接我们,带着我们走入黑沟,和黑沟小学的老师们见面,一直到两周后在最熟悉的校门口与大家分别。两周里我们在一起的欢笑,在一起的努力,一起为开学做准备,一起为学校步入正轨而计划。萍水相逢,尚且可以彼此珍惜,何况是两周心与心的接触。这两周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人生体验,更是一份宝贵的记忆。关于黑沟小学,有一些是不得不说的,大体如下:

  • 公平享受教育资源

 

 

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是教育的公平,十九大政府提出“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教育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我们承认,任何一个孩子在政府眼里都是一样的,都应该得到均等化的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在尽可能公平地提供教育公共品,使每个孩子公平享受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基本需求。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比如像黑沟小学这样的乡村小学,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的确不可与城市学校相提并论。进入黑沟小学第一天,二六年级的黑板报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黑板报上写着“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均衡促进全面发展”的话,从黑板报的内容来看,这样的话并不是在提要求,不是向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更多的教育资源配给,而是教育黑沟小学的学生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上,公平享受。不得不说,我着实被这样深明大义的朴素教育理念震撼。后来也曾了解到,谢校长认为“活着应当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而活”的想法同样深深地影响着黑沟小学的每一位学生。

  • 乡村学校的省钱妙招    

 

   

 

  

 

你走进黑沟小学,你会发现,院子里干净整洁,一盆盆的花草整齐的排列着,随着季节的变化把校园装扮的美丽无比;走进教室,地面、课桌、教具一尘不染,黑板报、图书角、学生作品展示,让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最别具一格的是校园文化墙,内容丰富多彩,均由三至六年级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开始我总在怀疑,教育资源不甚丰富、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黑沟小学,是如何将学校建设的这样小巧精致的,当我从谢校长嘴里得出答案后,也真是为孩子们拥有这样用心有智慧的老师感到幸福。

原来,学校虽然经费短缺,但谢校长深感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性。买不起装扮学校的装饰品,他和妻子利用休息日,从山上背回来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装扮校园,这样每块石头还被他们赋予不同的故事;请不起墙面绘画公司,谢校长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将丰富的校园生活创作成壁画,美化校园;不会墙面字体设计,谢校长又另辟蹊径,先将字设计成中空打印出来,然后用复写纸将字的轮廓描在墙上,最后请学生为中空的字体涂色;校园内外的轮胎花盆也很有特色,他们把轮胎制作成花盆,用颜料画出各种喜欢的图案,这不仅是省钱的妙招,更能保护学生的安全,轮胎花盆有弹性,不会磕碰到学生使学生受伤。

  • 黑沟学生的上学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样的话对黑沟小学的学生来说,体会尤甚,黑沟小学覆盖上黑沟附近6个村子,虽说是附近,但是山大沟深,村民居住分散,大多数孩子上学都要走很远的路,他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翻山越岭,平均走上七八公里山路,花费将近两个小时。不知各位大朋友,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的大朋友,当年求学路上,是否曾需要徒步七八公里甚至更多坑洼不平、阴冷湿滑的山路?也许对于地处山区的朋友来讲,这习以为常,但对于生在平原地区,长在城市里的我来讲,实属罕见。这两周内,在谢校长的带领下,我们走过了上山村、下黑沟、文池村、老庄村以及火石村,用双脚一步步丈量过黑沟小学每一位学生的求学之路。

天还没亮我就要起床,来不及洗漱便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出发,沿着盘山小路逐级而上,大约两小时的路程,接到学生返回校园,全程走下来倍感艰辛。山里清晨萧瑟的秋风吹的人“透心凉”,但心却无法飞扬。我不想描述每走一趟的辛苦,第一因为我实在难以说得让别人感同身受,第二还因为我觉得任何语言在这里都会显得矫揉造作。不过我深知,这仅仅是我的一次体验,却是这些山里娃娃求学路上的常态。

  • 我与学生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黑沟小学共有学生42人(男26人、女16人),学前4人(男2人、女2人),一年级10人(男8人、女2人),二年级7人(男5人、女2人),三年级5人(男3人、女2人),四年级4人(男1人、女3人),五年级5人(男2人、女3人),六年级7人(男5人、女2人)。从进黑沟的第一天开始,看到学生对着行走的车辆行队礼的时候(这样礼貌地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安全驾驶,减速避让学生),从他们校园中看到老师随时敬礼问好的时候,从他们每天放学后微笑挥手对老师说再见的时候,我深深地体会到黑沟小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多么懂礼貌,行为习惯多么好。

孩子们求知若渴,总会缠着我问东问西,问我雪山是什么样子、问我沙漠里面有什么、问我的老家离他们有多远、问我究竟去过多少地方,当我知道有很多孩子还没进过县城时,更是竭尽所能地想要告诉他们我知道的一切。孩子们也很喜欢体育活动,体育课上,我们一起玩“打地鼠”、“钻山洞”,我们像朋友一样在一起玩耍、打闹,那一刻我们就成为了最真挚、最可靠的朋友。

作为一个十足的外地人,我还受到了黑沟小学学生及家长的热情招待,他们会带我见识我没见过的东西,给我吃我不曾品尝的美味;作为这个村里暂时“最有文化的人”,到老乡家里他们拿出鲜核桃、红糖水、现炒的瓜子招待我。或许这不止是一次调研,更是一场真正的旅行,是真正尝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这正是我们一直向往的“慢生活、慢旅行”。

三、坚守在黑沟小学的谢校长

 

 

谢军是现在黑沟小学的校长,其实他从40年前,就在黑沟小学了,他是黑沟当地三代人的老师。他中师毕业,于一九七八年参加工作,一九八六年调任黑沟小学并担任校长,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学校教学条件等方面贡献突出。于2015年“最美徽县人”称号,“陇南市第四届道德模范”称号,他还入选20175月“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类别候选人。他来到黑沟小学时,学校还是是一所破烂不堪的知青点,环境很差,学校院墙是用土打起来的、完全没有粉饰的墙,学校有院墙无大门,教室有窗户无玻璃,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他首先改善了学校面貌。一同工作的另一位老师因为拿不到报酬选择离开,他一个人就带了一整所学校,在他兢兢业业的努力下,孜孜不倦的耕耘后,黑沟小学管理上井然有序,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

后来,谢校长的妻子李彩凤调任黑沟小学,夫妻俩真正以学校为家,继续坚守在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里。他们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从一般教师到教师兼任校长,他们放弃调出的机会,一直选择奉献。如今李老师已经退休,谢校长带着新来的年轻老师依然坚守,尽管代课老师、支教老师不停的更换,但只要有谢校长在,学校依然像一个花园,孩子们依然会绽放出灿烂的笑脸,他是当地老百姓尊重的老师(其实大家都叫谢军为“谢老师”而不是“谢校长”,生怕有一种“疏离感”隔在我们中间),他辛勤工作、努力办学,为黑沟小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他是学校的建设者、经营者和见证者。现如今,黑沟小学已成为陇南市乡村教育的一面旗帜,《未来导报》、《中国教育报》、《陇南日报》和甘肃省电视台《今日聚焦》等媒体对学校相继进行了报道,前来参观学习的学校络绎不绝。我曾设想过“黑沟小学在黑沟村有什么作用”、“如果没有黑沟小学,黑沟村会是什么样子”,借用当地村干部的话来说,“没有谢校长的极力争取,就没有黑沟小学,没有黑沟小学,黑沟村也就真的‘黑透了’”。的确如此,如果没有学生早晚上学路上的嬉笑打闹,没有从黑沟小学传出的朗朗书声,村子就好像一下老了许多,像一个迟暮的老人,油尽灯枯、等待着死亡。

如果说校长是具备教育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是具有正确教育思想和深邃教育理论的教育专家,在谢校长身上,我们看到了,校长更应该是具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家。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他相信什么。谢校长相信自己的坚持能给学生希望,能给学生未来,所以他一直为学校建设努力着,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为山区教育做贡献。我曾以为没有人会拒绝“荣誉”,毕竟“荣誉”那么耀眼。当我问起谢校长如何看待自己取得的那些奖项时,他的回答真如醍醐灌顶。谢校长一向淡泊名利,没有认真总结过自己的工作成绩,多次与荣誉擦肩而过,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他参与2017年“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谢校长说是当时陇南宣传部张部长的一段话打动了他。张部长说“谢老师你的事迹很值得我们陇南所有老师学习,如果我们陇南教育界的校长老师都像你一样,咱们的教育就好办多了,就能办好了”!为了好办教育、办好教育,就是这样直接简单的理由,让谢校长参与评奖,也正是这样一心办好教育的情怀,让谢校长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黑沟小学。

四、由黑沟小学引发的忧虑

在黑沟小学的每一天,我都无限憧憬未来黑沟小学的样子。也许未来的黑沟小学有了充足的教师,能够胜任学校的教学工作;学生们不用在复式课堂上互相影响,每节课都能够有所收获;学校建设的比现在更好,无论是图书资源还是教学用具,都能满足学生需要;黑沟小学的学生因为教学质量的改善,在学业成就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这是一种未来的希望,但是希望的同时,我却又充满着许多担心,这不只是对黑沟小学的担心,更是对这一类具有相似境况的乡村小学的忧虑。我们曾和谢校长聊过他教过的学生,他翻出了手写的逐年毕业的学生名单,如数家珍,哪个学生上哪所大学,毕业后在啥地方工作,哪个学生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在外边有自己的职业。谢校长说他调到黑沟小学来总共送走了142名毕业生,考上大学的有25个,这在一个边远小山村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然而考上大学的学生也只占总毕业生人数的不到五分之一。我又从另一位老师口中得到这样的描述:大河初中作为大河店镇唯一一所初中,每年接收大河店所有小学毕业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不存在辍学的情况。但随后问题就暴露了,从大河初中考入徽县一中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情况下每届只有区区十二三人能够考入徽县一中(这并非都是黑沟小学的毕业生)。这类乡村小学因拥有的教育资源少,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明显十分被动,即便如黑沟小学办的如此之好,也不曾给予学生“戴着脚镣起舞”的能力,更不必说境况更差一些的学校了。

乡村学校未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乡村教育的理想应当是“离农”,还是“为农”?回来后每当我想起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睛,想起他们告诉我自己的秘密时的信任,想起他们送我礼物时的羞涩,想起老乡的那一杯红糖水,想起临走是家长送的那一大袋鲜核桃,想起这两周在黑沟小学的种种经历……是有一股积极温暖的力量漫上心头,但也有些许忧虑与无力,教育也许能让孩子走出大山,但这样“离农”的教育却无法改变山村的经济,无法挽救山村的落后。在现有的评价标准下,乡村小学即使办的如黑沟小学一样小巧精致,大抵也逃不过最终消亡的命运。

普鲁斯特曾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到新的景致,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在黑沟的两周,不仅给予了我新的眼光,更使我在不断反思中有意修整“眼光”。回来之后的这段时间,我故意想要放慢脚步,仔细看看我所在的世界,我饶有兴致地留意来往的人,留意身边一些很小的事,我平淡的生活似乎和从前大有不同,只是对着城市里的繁华和嘈杂,偶尔会想起在黑沟时看到铁山山头上日出东方的美好与静谧。

 

 

(作者:徐好好,2017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周晔教授)

 

Baidu
sogou